近几日,泽连斯基公开表示,乌克兰 “不需要中国提供安全部队或安全保障”,并强调原因在于中国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2022年俄乌全面冲突中“未发挥积极作用”。 这一表态引发国际关注。 本文将以事实为基础,梳理俄乌冲突中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动态,不做价值判断,仅呈现事件脉络。 一、乌克兰曾积极寻求中国作为安全保障国(2022年3月) 2022年3月底,俄军逼近基辅,乌克兰局势危急。为争取停火,乌总统泽连斯基提出愿意承诺“中立地位”(即不加入北约),但前提是必须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安全保障。 乌克兰方案明确希望 中国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海顺优配,以及其他重要国家(如土耳其、德国、加拿大、以色列、波兰等)共同作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。 一旦乌克兰遭攻击,这些国家需启动集体防御机制,提供军事及其他支援。 然而,俄罗斯明确拒绝了该方案。中国官方未对此方案进行正式、公开的回应。
二、巴西及全球南方国家提出的和平倡议与乌克兰的“不信任”立场(2024年9月) 2024年9月,为了俄乌和平,“巴西及全球南方国家”提出了和平倡议:这些倡议并非一份单一的、签署的文件,而是一系列声明、提案和外交行动的集合。 该倡议核心内容包括: 中立立场与劝和促谈: 反对西方对俄单边制裁和军事援助,主张将俄乌“同时带到谈判桌前”; 由未卷入冲突的国家(如中国、巴西、印度等)组成“和平俱乐部”进行多边调解; 兼顾乌克兰主权与俄罗斯安全关切,呼吁回到《明斯克协议》框架; 设想以“冻结冲突”模式实现停火,乌克兰以中立换安全保障。 俄罗斯表示可接受由“巴西及全球南方国家”提出的和平倡议,并同意中国参与维和部队。 乌克兰对此未直接反对,但强调需“可信任的国家”提供保障,其中未包括中国。 三、俄罗斯的“中国军援”舆论与乌克兰的最终表态(2025年4月-8月) 2025年4月至5月,俄罗斯罕见公开展示涉及中国的武器零件信息,并涉嫌主动向乌克兰提供所谓“中国军援俄罗斯的证据”。此举被外界视为试图将中国拖入舆论漩涡。 8月20日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态称,俄方同意所有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(包括中国)参与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。 然而,泽连斯基在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会晤后两天(8月下旬)明确表示:“不需要中国提供安全部队”,理由是“中国在2014年俄国入侵克里米亚、2022年入侵乌克兰时没有发挥作用”。
事实总结 从2022年乌克兰主动寻求中国作为安全保障国,到2025年明确拒绝,这一转变背后是多方博弈的结果。乌克兰的立场与俄罗斯的舆论操作、国际调解方案的分歧以及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密切相关。 中国在整个过程中未公开承诺具体安全保障行动,亦未回应俄方涉及的军援指控。 目前,俄乌局势仍处于动态变化中,各方诉求尚未达成共识。唯有以国际法为准绳,通过对话解决分歧,方能走向和平。
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